中共海林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海林市监察委员会
您的位置: 首页

构建“办案协作区”全面提升审查调查质效

日期:2020年10月19日 来源:海林市纪委

      海林市纪委监委为了有效破解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办案力量不足、办案能力不强、办案人情干扰等三大难题,积极探索新机制,整合资源,推行“办案协作区”机制,通过实践,办案协作区显现出独有的优势,有效提升了审查调查质效。

          一、整体联动,破解办案力量不足难题。从人员编制来看,监察体制改革后,海林市纪委监委机关编制只增加了78.6%。但监督对象却增加了4.2倍。因此,推行监察体制改革,海林市纪委监委机关不仅面临办案力量不足的难题,乡镇纪委和派驻纪检监察组也出现办案人员短缺现象。为了确保监察改革后执纪审查力度不减、节奏不变、尺度不松,2019年初,海林市纪委监委积极探索,寻求解决办法。在深入调查研究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,开出“药方”,构建办案协作区。按照“区域相邻、优势互补、有利工作”的原则,将全市8个乡镇、57个市直单位、112个行政村,划分为6个办案协作区,构建县纪委常委(监委委员)+机关纪检监察室+派驻纪检监察组+乡镇纪委”的协作区工作模式。由一名纪委常委(监委委员)任组长,机关纪检监察室、派驻纪检监察组和乡镇纪委作为协作区成员,建立了协作区组长负责制、分工协作制、每月例会制等工作机制,形成了纵向调度、横向协作、整体联动执纪审查新格局,实现执纪审查由“分散作战”向“协同作战”转变。2019年2月,海林市纪委监委在开展“推磨式”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线索排查中,发现了高龄津贴领域重要问题线索,按照原有监督执纪区域划分,应当由第五纪检监察室和派驻市人保局纪检监察组联合调查。市纪委监委打破区域界限,利用办案协作区,组成10个调查组昼夜兼程进行彻查,此做法被省纪委信息专报刊发后,得到时任省委常委、纪委书记、监委主任王常松同志的批示并在全省推广,切实发挥出“1+1+1>3”的效果。

          二、协作驱动,破解办案人情干扰难题。县级纪委监委,由于区域小、人员流动少,普遍面临熟人多、说情风、关系网等办案阻力和困扰,特别是乡镇纪委和派驻纪检监察组此类问题更突出。海林市纪委监委充分整合资源,科学调度,对协作区安排办案人员时,严格落实“两不”要求,即不抽调案发地纪检监察干部参与办案、案发地乡镇纪委或派驻纪检监察组不得过问和干预调查组的工作。涉及大要案的,采取交叉办案、异地办案、提级办案等办法,由市纪委监委内设纪检监察室直接参与调查,协调指导,有效排除了人情干扰。现在大家普遍感到,以前一提查办案件就感觉头疼,不仅人手少,还有很多熟人说情,让你左右为难。现在查办的不是自己管辖部门的案件,办理起来阻力小,放得开手脚,办案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。2019年6月,按照牡丹江市纪委的统一部署,在全市开展农村养老保险领域专项治理,海林市通过专项巡察,发现农村死亡人员冒领国家养老金问题比较严重,不仅涉及人员多,而且涉及面较广,如果只靠乡镇纪委调查,不仅力量不足,还会遇到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阻力。为此,海林市纪委监委利用协作区的优势,调集精干力量,组成11个专项调查组,深入全市112个村,展开“拉网式”排查,及时发现并纠正了存在的突出问题。

       三、帮扶带动,破解办案能力不强难题。海林市乡镇纪委和派驻纪检监察组,普遍面临新手多骨干少、事务多办案少、综合知识多专业知识少的“三多三少”的困扰和制约,海林市纪委监委依托办案协作区,一改以往的课堂培训纸上谈兵老模式,注重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练真本事。以协作区为单位,采取办案帮带、整体协作、跟案学习等形式,使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在实战中,重点掌握线索扑捉、证据获取、谈话策略、现场掌控、防线突破、证据固定等技巧和经验。开展纪检监察系统“大练兵”,召开办案工作推进会、疑难案件协调会、经验交流会,通过举办“骨干讲案”“难案会诊”“疑案研讨”“好案点评”等活动,使纪委监委机关、乡镇纪委、派驻纪检监察组的工作人员,可以在相互学习借鉴中丰富办案经验,在“比学赶帮”中达到共同提高,有力促使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办案能力迅速提升。通过协作区的传帮带,原来存在办案短板的8个乡镇纪委,如今实现了个个乡镇纪委都能独立办案,乡镇纪委全部实现案件查办“零突破”。

分享该篇文章: